陳兆海榮膺2021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
3月2日晚8點,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首播
2021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發布儀式
一航局員工陳兆海榜上有名
頒獎詞評價道
“他執著專注、勇于創新
練就了一雙慧眼和一雙巧手
以追求極致的匠人匠心
為大國工程建設保駕護航”
目前,中交集團
共有2位員工獲得此項榮譽
“大國工匠年度人物”發布活動
由中華全國總工會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開展
活動自2021年7月啟動
經廣泛推薦、層層遴選、嚴格評審
最終從50位候選人中
評選出10位
他們都是所在行業的
頂尖技術技能人才
是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的
優秀傳承者
陳兆海,現為一航局三公司首席技能專家。自1995年參加工作以來,先后參建了我國首座30萬噸級礦石碼頭——大連港30萬噸級礦石碼頭工程;我國首座航母船塢——大船重工香爐礁新建船塢工程;國內最長船塢——中遠大連造船項目1號船塢工程;我國首座雙層地錨式懸索橋——星海灣跨海大橋工程,以及大連灣海底隧道和光明路延伸工程等。曾獲全國勞動模范、全國技術能手、全國交通技術能手等榮譽。
陳兆海二十七年如一日追求測量精準的極致化,靠著鉆研和磨礪,憑著專注和堅守,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測量行業傳奇。
工程建設,測量先行
在我國北方寒冷水域建設的首條沉管隧道
大連灣海底隧道工程中
面對變化莫測的海底世界
一個測量點的微小偏差
都可能引發連鎖反應
導致無法估量的損失
陳兆海時刻要求自己
每次讀取的數據
要做到比儀器更加精準
“那個卡尺對儀器的觀測
它(精度)只能是厘米
那么毫米這一塊
需要我們自己估讀出來
怎么把這個毫米能估讀得準確
這個基本功我就練習了十年”
“這十年
可能因為我經常閉左眼
導致左眼要比右眼小一些”
對待測量數據
一絲不茍、近乎執拗
讓陳兆海成為業界公認的“技術大拿”
一枚水坨定乾坤
在建設我國首座30萬噸級礦石碼頭時
由于施工海域海況極為復雜
先進的測量設備頻頻出現誤差
整個工程都被迫停滯
陳兆海冥思苦想
最終想起老師傅曾教過他的
一個傳統手工測量法——打水坨
在平穩水域
打水坨都是一個高難度的技術活
而在水流湍急、情況復雜
深達三十多米的施工海域
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
為了獲取精確數據
防止水坨被海水沖走
陳兆海特意打造了一只
四十多斤重的水坨
一邊拋入水中,一邊跟著小跑
在跑動中抓取
只有兩三秒的讀數時機
為了練就這門功夫
陳兆海就吃住在海上
舉著四十多斤重的鐵疙瘩
反復練習
兩萬多平米的碼頭
八個多月的漫長施工期
陳兆海每天堅持拋提水坨數百次
胳膊累得發麻依舊咬牙堅持
最終將上萬個點位的測量精度
都成功鎖定在厘米級
舍小我為大我
當央視主持人問到
“感到最自豪的項目”時
陳兆海回憶起參與
我國首座航母船塢工程時
面對緊張的工期
他幾乎24小時
都在作業備戰的狀態
臨近建設節點
又恰逢孩子出生
但他依舊默默堅守崗位
還是項目領導和同事
主動為其購買車票
來不及換上干凈的衣服
穿著工裝
便匆匆探望了剛出生的孩子
因項目需要
當天又回到崗位
……
項目竣工后
看到22個沉箱連接的塢墻
像鏡面一樣平整
他感到特別自豪
作為一線測量工人
舍小我為大我的奉獻品質
在他的身上熠熠閃耀
致敬大國工匠!
致敬辛勤奮斗的工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