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集團三個職工家庭獲評全國五好家庭和全國最美家庭
在5月15日國際家庭日來臨之際,全國婦聯表彰997戶第十三屆全國五好家庭并揭曉997戶全國最美家庭。其中,中交一航局職工劉瑞建家庭、中交天航局職工秦亮家庭榮獲全國五好家庭稱號,中交天航局職工張佐權家庭榮獲全國最美家庭稱號。
這些家庭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了愛國愛家、相親相愛、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會主義家庭文明新風尚,展現了新時代家庭良好精神風貌,在厚植家國情懷、傳承優良家風、弘揚文明新風方面樹立了標桿、作出了表率。
一航局 劉瑞建家庭
劉瑞建,男,高級工程師,現任中交一航局一公司防城港項目部項目經理、黨支部副書記,先后榮獲中國交建工程攻堅會戰優秀個人、工程建設功臣、中交集團勞動模范、中交一航局十佳企業明星、天津市“最美家庭”。
敬業忠誠,身先士卒。參加工作19年來,兢兢業業、一絲不茍是他最真實的寫照。劉瑞建響應國家號召,積極參與海南工程建設。建設之初,面對陌生的海域、面對未知的風險,他帶領隊員乘沖鋒舟高喊著口號開足馬力沖上了沙灘,成為第一登島人。當時外海施工環境極為惡劣,在高溫、高鹽、高紫外線的惡劣環境下,他一待就是4年,從未有過一絲怨言。他工作嚴謹認真,親自海上實地勘察測量,每天在海上一漂,曬脫皮、脫水已然成為家常便飯,憑借著一項項詳實的數據和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帶領參建者們構筑了一個個堅不可破的立足點。
科技創新,碩果累累。劉瑞建時刻保持著創新精神,在建設天津港大沽口糧油6、7號泊位工程時,他組織成立了“微創新工作室”,帶領團隊圍繞質量通病治理和工藝優化完成了20余項技術創新及工藝優化成果。項目部榮獲中國質量協會質量信得過班組,自主研發的“智能噴淋系統”榮獲國家實用新型專利,“混凝土螺栓封堵施工工藝”榮獲中國建筑協會2020年度工程建設質量管理小組活動成果大賽一類成果。勇擔重擔,快速行動。2020年,劉瑞建接到上級任務,到廣西防城港參與建設。沒有絲毫推辭,他迅速組建隊伍趕赴邊疆。面對新環境,他先后組織對標學習10余次,“走出去,才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和優勢”,正是憑借著這種虛心好學的態度和精益求精的品質,工程建設獲得多方好評。2021年項目部榮獲廣西沿海水運項目首個省級“平安工地”示范創建項目。
相濡以沫,默默奉獻。成績的取得離不開家庭的理解。劉瑞建長期與妻子兩地分離,但這并沒有帶來不滿與爭吵。妻子彰大華以自己的行動默默支持著丈夫的工作,毅然辭去了工作,一肩挑起了孝敬老人、照顧孩子、處理家庭瑣事的重任,她用單薄的身體默默撐起家庭的一片天地。每次面對丈夫的歉意,彰大華總是打趣說道:“你在外建設‘大家’,我在內建設我們的‘小家’,我們各司其職”。面對岳父突發腦梗、母親突發疾病入院等事情,妻子為了不影響丈夫的事業,常常選擇“大事化小”,謊稱是小毛病,安慰他:“有我在,不用擔心”。在家里,妻子常常為孩子講述父親參與國家重大建設工程的意義和工作事跡,培養孩子的愛國主義情懷,增進孩子對父親的理解。孩子的一句“爸爸在外邊好好的,你是我們的好爸爸、好榜樣”成為劉瑞建努力工作的動力。
天航局 秦亮家庭
“有時出差航線交錯,可能還看到過對方的航班,想想也是一種風景。”“理工男”秦亮從最浪漫的角度詮釋自己和妻子一直聚少離多的生活。在秦亮和田會靜的婚姻里,如何處理出差和分離,是兩個人走進婚姻的第一課。
秦亮是中交天航局科學技術與數字化部總經理,工作十幾年,成績斐然:主持參與天津港、曹妃甸、京唐港等20多項國家重點工程建設,參加了國內疏浚旗艦——“天鯤號”“天鯨號”調試升級工作,國內最大的耙吸船——通途輪設計建造,獲得省部級獎項11項。
2014年,秦亮指揮著上百條工程船舶前往祖國的遠海施工。作為國內歷史上最大疏浚項目的總工程師,秦亮在強烈的東北季風期首下遠洋,頂著大風大浪在船上作業。一船工程技術人員暈吐得直不起腰。即使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中,他們還是圓滿完成了任務。
當秦亮終于可以回家時,田會靜又走了。
2017年5月,雄安新區剛剛設立,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規劃工作便全面啟動。作為中交集團首批進駐雄安的專家團成員之一,第一次來白洋淀的田會靜對眼前的景象有些吃驚。“大片的蘆葦蕩里漂浮著各種垃圾,水域上蓋著一層厚厚的油污,湖水幾乎成了黑綠色。”田會靜回憶說。
田會靜和她的團隊很快投入到白洋淀內源清淤方案規劃工作中。“必須確保白洋淀362平方公里水域的下墊面生境現狀數據詳細到可研深度,在1個月內完成這么大的工作量,說實話,我們當時也沒底。”田會靜坦言。
那段時間,為了拿出方案,田會靜帶領團隊窩在雄安一家由賓館房間改造成的臨時工作室里,整整31天閉關在房間,持續熬夜是家常便飯,困了就睡上一兩個小時,醒來后繼續投入工作。為了優化方案,田會靜曾連續兩天兩宿沒合眼。在團隊的共同努力下,《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實施方案》《白洋淀淀區綜合清淤工程專題規劃報告》等成果先后完成,為白洋淀治理工作的實施奠定了基礎。
完成規劃工作后,為滿足數字化轉型要求,田會靜又帶領隊伍毫不猶豫地接受了新挑戰。她建流程、立制度、帶隊伍,先后在雄安新區白洋淀內源污染治理試點項目、唐河污水庫治理修復工程、引黃補淀工程、雄安棗林莊修復等工程中進行了BIM技術應用。其中,基于白洋淀內源污染治理試點工程研發的“環保疏浚工程BIM施工管理平臺”于2020年11月經天津市科學技術評價中心鑒定為“國際領先”水平。
相識于大學實驗室的秦亮和田會靜,都是對方的初戀,不善言辭的兩個人一度靠手機短信談戀愛。田會靜回憶:“那時候,白天各自忙學習、做實驗,晚上回到宿舍短信聊天,有時候會聊到很晚。有趣的是,我倆不約而同地都將手機上聊天的內容記在了日記本上,現在還保存著。”沒想到兩個人最初表達感情的模式延續到了日后的婚姻里。
田會靜笑著說:“無論誰出差,都是代替另一半去看異地風景,回來和家里人一同分享所見所聞,當然,禮物也是必不可少的。”在遠海工作的那段時間里,秦亮每天沿著海灘撿貝殼,回家后帶給妻女。田會靜知道,秦亮每天都在想著她們。
他們的女兒秦添祺是一名小學五年級學生,對爸爸媽媽最不滿意的地方就是總出差。但想到爸爸媽媽一個是祖國海疆的建設者,另一個是千年之城的設計師,她又感到很自豪。
天航局 張佐權家庭
張佐權的家庭是一個特殊的家庭。作為“一帶一路”的海外建設者,他經常漂泊在海上,隨著船舶南征北戰;他的妻子王志佳是一名白衣天使,把救死扶傷的責任扛在肩上。兩人工作性質特殊,但他們想在一起,心在一起,幸福快樂是他們的生活主旋律,而“愛”,也深深的根植于家庭的每一個人心中。
一、心系家國,于危難際挺身而出 2020年的春節對張佐權一家來說,本應是個幸福的團圓節,但疫情的出現,讓這個春節的意義更為特殊。新冠肺炎疫情從武漢迅速蔓延,形勢嚴峻,王志佳毫不猶豫地向單位遞交請戰書,多次申請支援前線。2月15日凌晨四點,正在值夜班的王志佳,突然接到通知,她將作為第九批天津援鄂醫療隊員,支援方艙醫院。她的決定得到了家里人的大力支持。“你放心,家里有我!”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徹底解除了王志佳的后顧之憂。在武漢支援期間,她用優異的表現向組織和國家證明了自己,在這場戰“疫”中火線入黨。
二、相互扶持,投身國家建設 “工作勤懇、嚴肅認真、能挑重擔”,是張佐權同事對他的評價。只要組織有召喚,張佐權總是第一個沖出來答“到”。即使休班在家,但身為船舶的二管輪,他每天都在微信群中與船員溝通,了解船舶的實時情況。看到船舶安全有效的防疫措施,科學有序地復工生產,他心里的石頭才能落地。2015年,張佐權接到參加遠海工程建設的通知,在長達6個多月的遠海施工過程中,因為沒有網絡,平時只能依靠短信報平安。每次妻子的回復只是寥寥數字:“家中安好,勿念。”張佐權明白,這是家人對他的理解和支持,他也把對家的萬般思念化為動力,多次圓滿出色完成了急、重、難的任務,為國家交通建設和“一帶一路”戰略發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三、互敬互愛,構建和諧家風 疫情期間,休班在家的張佐權挑起了家里的大梁。照顧老人、輔導孩子功課,沒一樣能難住他。為了讓身在方艙的妻子放心,張佐權每天都把家里的瑣事趣事分享在微信上,希望能緩解她緊張焦慮的工作情緒,讓在一線的她沒有后顧之憂,就像妻子曾經支持他的那樣。
他們是最平凡的兒女,最簡單的父母。他們用愛構建最美家庭,用愛貢獻不平凡的力量,講述著普通家庭不普通的家國情懷。
上一條: 中交集團用心用情關心關愛殘疾員工